《被讨厌的勇气》

type
Post
status
Published
summary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我们主观世界是什么样,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只有自身发生改变看到的世界才会随之改变。
slug
reading-notes-the-courage-to-be hated
date
Jun 9, 2022
tags
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心理学
成长
读书笔记
category
读书笔记
password
icon
URL
Property
Mar 6, 2024 12:37 PM

引言

人可以改变,世界极其简单,人人都能随时获得幸福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我们主观世界是什么样,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只有自身发生改变看到的世界才会随之改变。

一、我们不幸福是谁的错

1.1、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弗洛伊德、荣格、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1.2、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原因论:我们的现在甚至味蕾都由过去的事情决定;
目的论:因为有了“目的”,所以下意识的制造出能符合/达到目的的行为。
我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模式就是原因论,如果我们一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停滞不前;
我认为这还是要分情况,像写代码这种逻辑性很强的事情,肯定是要遵循原因论的,不然写出来的代码可能跑都跑不起来。

1.3、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了自己如何生活。
我们大家都是在为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1.4、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而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

1.5、弗洛伊德说错了

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是否定我们人类的自由一直把人看作机器一样的存在。
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

1.6、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改变的第一步是理解。
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都是想要通过对话来启发人们,而不是只知道闭门造车,专研著作

1.7、你想“变成别人”吗

通常的思维是:如果能够变成别人那样就会很幸福,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体会不到不幸福;无法体会到幸福,是因为我们不会爱自己,为了能够爱自己,我们希望变成别人。
面对喜不喜欢自己这个问题,能够坦然回答“喜欢”的人几乎没有。
我们不要想着变成别人,而是要学会悦纳自己;
如果目前的自己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1.8、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我们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说这个词甚至包含了我们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我们通常是在10岁左右的时候,选择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选择的时候,人种、国籍、文化或者是家庭环境之类的因素会对我们的选择有较大影响。

1.9、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自己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等待的自,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我们之所以不信,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我们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1.10、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我们总是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总是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之中,那我们根本就无法改变,这只是为我们不想改变而找的借口。
如果要改变对世界或者对自己的看法,那么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二、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2.1、为什么讨厌自己

因为我们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为了达到“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的目的,我们选择只重视自己的缺点,让自己丧失信心,一开始就不与别人有关联。

2.2、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阿德勒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人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想要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说白了就是存在比较

2.3、自卑感来自主管的臆造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生活在主观世界里。

2.4、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有了普遍的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与此相对应的就是自卑感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者目标并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只要处理得到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自卑情节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具体的例子:自卑感是“我学历低,所以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自卑情节是“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
阿德勒的“外部因果律”: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

2.5、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拥有自卑感,就感觉目前的自己处于有所欠缺的状态,如何去弥补自己的欠缺,就需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弥补,例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如果没有这种勇气,就会陷入自卑情结,刚才的例子来讲就会产生“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想法,并且进一步通过“如果有高学历,自己也很也很容易成功”之类的话来暗示自己的能力。而这种自卑情结很有可能发展成为“优越情结”。
若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健全手段去改变,即便如此又没法忍受,“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之类的自卑情节,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如此一来,人们就会想要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进行补偿,具体的做法是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阿德勒: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他有自卑感。
有一种特殊的优越情节,就是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的模式,具体就是夸耀不幸

2.6、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阿德勒常说的追求优越性,不是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地前进即可,价值在于不断自我超越。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我们应该积极的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2.7、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么久,势必会产生自卑感自卑情节或优越情节就会随之而生。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看成敌人。
没有人会真正的时时刻刻关注你,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地方,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2.8、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愤怒分为个人的愤怒,和对社会矛盾不公平产生的愤怒,个人的愤怒很快就会冷却公愤,而公愤则会长时间的持续,因私愤而流露的发怒只不过是为了让别人欺负的一种工具而已。
私愤往往会导致权力之争,而一旦参与到权力之争中,不管是输和赢都会进入到复仇阶段。尽管暂时败下阵来,但对方会在别的地方你别的形式策划着复仇,等待着进行复仇。
人际关系,一旦发展到复仇阶段,那么当事人之间几乎就不可能调和了,为了避免这一点在受到政权挑衅的时候绝对不可以上当。

2.9、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
关于权力之争,无论认为自己有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过度拘泥于胜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2.10、人生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相当明确的目标。 首先,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两点。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
阿德勒把人一生当中的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又统称为人生课题。人际关系有距离和深度。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在“不得不面对”这一意义上确实可以说是“义务”。
 
工作课题: 无论什么种类的工作,都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原则上来说,根本不可能存在不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工作。不过,如果从距离和深度这一观点来考虑的话,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可以说门槛最低。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因为有着成果这一简单易懂的共通目标,即使有些不投缘,也可以合作,或者说必须合作,而且因工作这一点结成的关系在下班或者转行之后就又可以变回他人关系。
 

2.11、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

交友课题: 交友课题是指脱离了工作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关系,正因为没有了,工作关系那样的强制力,所以也就更加难以开始发展。朋友或熟人的数量没有任何价值,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爱的课题 爱的课题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恋爱关系,而另一个就是与家人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 当然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假如恋爱是用红色思丝线系起来的关系的话,那亲子关系就是用坚固的锁链联结起来的关系,而且自己手里只有一把,小小的剪刀。面对这样的关系不能够逃避,无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必须勇敢的去面对,即使最终发展成用剪刀剪断也要首先选择面对,最不可取的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止步不前。
 

2.12、”人生谎言“教会我们学会逃避。

我之所以把别人看成是敌人,而不能看成是伙伴,是因为在逃避人生的课题。
假设你讨厌A这个人,说是因为A身上有让人无法忍受缺点。但是,那并不是因为无法忍受A的缺点才讨厌他,而是你先有“要讨厌A”这个目的,之后才找出了符合这个目的的缺点。在恋爱或夫妻关系中过了某个时期之后,有时候对方的任何言行都会让你生气;这是因为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关系”,继而正在收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那样感觉其实对方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人就是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产生这种想法,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正因为如此世界才随时可能变成危险的所在,人们也就有可能把所有他人看成敌人。
有时候我们为了逃避人生课题或者进一步说,是为了逃避人际关系,仅仅为了这些就去捏造别人的缺点。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做人生谎言
决定我们生活方式或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我们自己。假如我们的生活方式是由他人或环境决定的,那还有可能转嫁责任。但是,我们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责任之所在就非常明确。阿德勒并不打算用善恶来区分人生课题或者人生谎言,我们现在应该谈的,既不是善恶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勇气“问题。

2.13、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拥有心理学“,而是“使用心理学”;也就是”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

三、让干涉你生活的人去见鬼

3.1、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假设你得到了金钱方面的自由,但仍然无法获得幸福。这种时候,你所剩下的是什么样的烦恼和什么样的不自由呢?
人际关系的烦恼,其实都集中在一个点上,那就是所谓的“认可欲求“。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3.2、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在犹太教教育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3.3、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客体被别人妄加干涉。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3.4、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就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痛苦。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首先请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轻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3.5、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3.6、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如果完成了课题分离,那最终就连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会被切断如此一来人就会陷入孤立,课题分离完全无视人的感情又如何能够靠它来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呢?其实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
读书的时候,如果离得太近就会什么都看不见同样的要想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如果人际关系中有回报思想存在,那就会产生“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的回报”这样的想法。我们应该既不寻求回报,也不受其束缚。
阿德勒心理学中有反常识的方面否定原因乱否定精神创伤。采取目的论认为人的烦恼全是关于人际关系的烦恼,此外,不寻求认可或者课题分离,也全都是反常识的理由。

3.7、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是选择别人的认可,还是选择得不到认可的自由之路,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意别人的视线,看着别人的脸色生活,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着,这或许的确能够成为一种人生路标,但这却是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3.8、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近代哲学巨人康德把这种欲望称作”倾向性“。
按照欲望和冲动去生活,就像是从山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一样生活,这并不是自由,这种生活方式只是欲望和冲动的奴隶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我们都想毫不讨人嫌的活着,想要尽力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珑的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自由。

3.9、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

人际关系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改变了发生改变的,只是我作为结果对方会怎样我不知道也无法左右,这也是客体分离,当然,随着我的改变对方也会发生改变,也许很多情况下对方不得不改变,但那不是目的,而是也可能不发生,总之把改变自己当成操纵他人的手段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想法。
提到人际关系,人们往往会想起两个人的关系或者与很多人的关系,但事实上首先是自己如果被认可欲求所束缚,那么人际关系卡就会永远掌握在别人手中。

四、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4.1、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阿德勒心理学也叫个体心理学个体心理学在英文中叫做 individual psychology, individual在词源上有不可分割的意思,意思是每个人的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识和无意识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的。
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叫做整体论。
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

4.2、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在阿德勒心理学中,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一切烦恼皆来源于人际关系,反过来就是说幸福资源,也在于人际关系。
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4.3、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自己与自我为中心的人。
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自己,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4.4、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
只关心自己的人,往往认为自己位于世界的中心,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人只是“为我服务的人”,他们甚至会认为”大家都应该为我服务,应该优先考虑我的心情“。 因此,在与他人接触的时候总是会想“这个人给了我什么”。 但是,这种期待并不会每次都被满足,因为“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当期待落空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大失所望,并感觉到了极大的屈辱。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他必须靠积极的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得到。 如果你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那就丝毫不会主动融入到共同,其中因为一切他人都是为我服务的人,根本没有必要自己采取行动。 但是无论是谁,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必须要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4.5、 在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我们都属于多个共同体,属于家庭、属于学校、属于企业、属于地域社会、属于国家等。当我们处在这些共同体中的时候,我们还应该关注的是还有更多的共同体,特别是还有更大的共同体。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如果是因为对方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4.6、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表扬这种行为还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表扬行为无意之中就营造了一种上下级的关系,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想要去表扬别人,这是一种把人际关系都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

4.7、 有鼓励才有勇气

正因为很多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希望通过干涉行为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就是坚信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
援助的大前提是课题分离和横向关系, 努力地帮助他人建立足够的自信和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 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之为鼓励。
人害怕面对课题,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纯粹是缺乏直面课题的勇气。 但是勇气并不是被表扬出来的,人会因为被表扬而形成自己没有能力的信念。

4.8、 有价值就有勇气

具体的鼓励方法是用”谢谢“来对帮助自己的伙伴表示感谢,或者用“我很高兴”之类的话来传达自己真实的喜悦。 重要的不是评价他人,而是更加真诚的表示感谢尊敬获得喜悦的话。
被表扬是得到他人”很好“之类的评价,而且判定某种行为”好“还是“坏”是他人的标准,如果希望得到表扬,那就只能去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另一方面,“谢谢”不是一种评价,而是更加纯粹的感谢之词,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如果能够认为“自己有价值”的话,那就能接纳自我,并建立起直面人生课题的勇气。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也就是在主观上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

4.9、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别人的价值。 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该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我们在看待他人的时候,往往会先任意虚构一个对“自己来说理想的形象”,然后再像做减法一样去评价。
关于共同体感觉问题:必须得有人开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关系,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来开始不必去考虑他人是否合作。

4.10、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首先与他人之间只有一方面也可以,要建立起横向关系。
如果你与某人建立了纵向关系,那你就会不自觉地从纵向关系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
并不是说,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一直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五、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5.1、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正因为厌恶自己,所以才只关注自己,正因为对自己没有自信,所以才会自我意识过剩。

5.2、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共同体感觉具体来说,就是把自己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体共同体感觉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任,他者贡献。
我们既不能丢弃也不能更换我这个容器,但是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治愈的东西来改变对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我们没必要特别积极的肯定自己,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纳。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的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不去关注我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自我接纳。 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
上帝呀,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5.3、 信用和信赖有什么区别?

信用是有附加条件的。 而信赖,是不附加任何条件, 我们将人际关系建立在信赖之上。 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如果关系浅破裂时的痛苦就会小,但这种关系在生活中的喜悦也小只有拿出通过。他展现来进一步加深关系的勇气之后,人际关系的喜悦才会增加人生的喜悦也会随之增加。
遭到背叛时的怒气和悲伤又该怎么办呢?悲伤的时候进馆悲伤就可以,因为正是想要逃避痛苦或者悲伤才不敢付诸行动,以至于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深厚的关系。

5.4、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真诚的接受不能交换的自己,这就是自我接纳,同时对他人寄予无条件的信赖即他者信赖。 对他人给予信赖,也就是把它能看成伙伴,如果把它能看着伙伴,那也就能够在所属的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继而也就能够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这就是他者贡献。 他只贡献的意思,并不是自我牺牲。
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
他这个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他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最容易理解的他这个贡献就是工作——到社会上去工作或者做家务。劳动并不是赚取金钱的手段。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有用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5.5、 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

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
在是他人为敌人的状态下做出的贡献,也许是伪善的,但是如果他人是伙伴所有的贡献,也就不会是伪善。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具备背叛的做到他转性了,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任,并能够是他认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总共想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劲儿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5.6、”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人际关系中会遭遇到诸多的不愉快在任何情况下都只有攻击我的那个人有问题,而不是大家的错。 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自平事物的一部分,就来判断整体的生活方式。
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段话:“假如有10个人,其中势必会有一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判,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而且10个人中也会有两个人能够成为与你相互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七个两者都不是。” 缺乏人生和谐的人就只会关注我讨厌自己的那人来判断”世界“。
口吃是只看事物的一部分,便来判断整体与之相对的工作狂,则是只关注人生特定的侧面,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它责任。
是按照行为标准来,接受自己还是按照存在标准来接受自己这正是一个有关获得幸福的勇气的问题。

5.7、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奥斯卡克里斯汀说,今天听了我的话的人从此刻起就能获得幸福,但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人也将永远无法获得幸福。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对于这种现实个体心理学的简单回答是我对共同体有益,或者我对他人有用这种想法就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在进行他的贡献的时候,我们即使做出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受即贡献感也可以,也就是幸福即贡献感。
获得贡献感的常见手段,就是寻求他人认可,但是一旦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贡献感,最终就不得不按照他人的意愿来过自己的人生这样的贡献感没有自由,但我们人类是在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在追寻幸福。 如果能够真正拥有贡献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因为即使不特意去寻求他人的认可,也可以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也就是说,受任何欲求束缚的人不具有共同体,感觉还不能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5.8、 追求理想者面前的两条路

希望特别优秀和希望特别差劲
这两条路的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的注意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
希望特别差劲,可以在不付出任何努力的情况下也获得他人的关注,这种行为称之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5.9、 甘于平凡的勇气

普通和平凡真的不好吗?实际上谁都是普通人。
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5.10、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请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 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5.11、舞动人生

想要达到目的的人生 可以称为“潜在性的人生”, 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最好是尽可能的高效且快速; 到达目的地之前的路程在还没有达到目的地,这个意义上来讲并不完整。
像跳舞一样的人生则可以称为”实现性的人生“。 实现是运动是一种“当下做完了当下只完成的运动”

5.12、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的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5.13、 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

人生很简单,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认真过好了每一个刹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令其过于深刻。
站在现实性角度的时候, 认真过好了此时此刻,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大象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

5.14、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当人生是连续刹那的时候,当人生只存在于“此时此刻”的时候,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阿德勒的回答是: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人生并不存在可以作为常识来讲的意义。)
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是因为我们想要选择自由,也就是想要选择不去招人,讨厌不为他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的道路。 我们想要选择自由的生活,当然就会有可能迷路,所以作为自由人生的供重大指针,阿德勒心理学提出了引导之星,也就是他者贡献。 而且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达到某一个地方。
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我来改变。

后记

人生中,有时候无意间拿起了一本书就会完全改变之后的人生。
对于本文内容有任何疑问, 可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