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
状态
readed
状态 (1)
书籍页数
231
当前页数
231
阅读进度
🌚🌚🌚🌚🌚🌚🌚🌚🌚🌚 100%
标签
心理学
成长
人生
励志
豆瓣评分
8.4
版权
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7-1
开读日期
Sep 14, 2021
读完日期
May 23, 2022
作者
[美] M·斯科特·派克 / 于海生
书摘总结
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添加日期
人生苦难重重
一、自律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1、推迟满足感
先苦后甜
2、承担责任
勇于承担责任
3、忠于事实
过时的地图: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指引着我们在人生这条路上前进着;我们对事实认识越清楚,我们的地图精确度就越高。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扩大和更新对世界的认知才能不断完善我们的地图
迎接挑战
- 忠于事实的生活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客观的观察世界,还要能客观的审视自己
- 忠于事实的生活还意味着我们要敢于接收外界的质疑和挑战,这也是唯一能确定我们的地图与事实符合的方法
- 故步自封,逃避挑战,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但并不意味着它是恰当的,也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做出改变。人之为人,或许就在于我们可以改变本性,超越本性。
4、保持平衡
既要追求以诚实为己任,又要隐瞒部分事实和真相;既要勇于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既要学会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也应该过好当前的生活,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
要让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和责任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自我调整;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
死亡和新生:成年人应该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稳定,又要放弃自我一腾出空间,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自我平衡;这叫兼容并包,其中的道理是你获得的永远比放弃的多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人要不断学习生存,也要不断学习死亡
二、爱
1、爱的定义
自律能够让我们承受问题带来的痛苦,并最终解决问题;而心灵在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则会不断成长和成熟。所以,自律是人们心灵进化最重要的工具和手段。我们愿意通过自我约束去承受人生的痛苦,是因为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我们,这种力量就是爱。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
作者对爱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爱的特征:
- 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的目标是否一致是爱与非爱的显著区别之一
- 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一个过程
- 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 爱需要付出努力;爱是不断扩展自己和他人自我界限的过程,所以要努力去跨越原来的界限,要付诸行动不空谈,要真诚付出不懈怠
- 爱是一种意愿,一种强大到足以转化为行动的欲望
2、坠入情网
男女恋爱或者说‘坠入情网’并不是真正的爱,它只是一种主观的欲望表现;人们之所以会坠入情网,是因为他们在意识和潜意识里有一种性的冲动。
恋爱的本质:
- 心理学概念“自我界限”:婴儿的成长过程中,前七个月婴儿无法分辨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界限,随着慢慢长大,对自己和外部世界的认知不断增加的过程就是自我界限。永远活在自我界限中只会给人带来痛苦。
- 而“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溃,使得我们的“自我”与别人的额“自我”合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自我界限的牢笼,情感就像决堤的洪水宣泄而出
- 坠入情网制造出虚幻的假象,让我们觉得前途光明,世界美好。但残酷的现实和琐碎的生活会击溃我们的爱情之梦。合体的两个自我会再度分开,劳燕分飞;而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两个人真正的相知相爱
3、浪漫爱情的神话
从本质上来说,浪漫的爱情神话是一种可怕的谎言。
- 童话中的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让我们相信爱情是永恒且完美的。如果伴侣之间有了冲突和摩擦,曾经的激情慢慢的消退了,我们就会以为那就是当初的选择错了。
4、再谈自我界限
坠入情网只是自我界限的突然崩溃,而真正的爱则是我们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吸引,达到一种“精神贯注”的状态,这种状态下自我界限开始延伸直至淡化;
自我界限延伸的越久,爱的就越深;爱得越深,自我与世界的区别就越淡;我们越认同世界,坠入情网的那种自我界限崩溃所产生的狂喜就越容易出现。但这一次是真正的爱,这种状态也更加稳定和持久。
性和爱虽然不是一回事,但是恋爱或性有可能成为真爱的开始;因为恋爱和性造成的自我界限短暂消失,可以使我们对对方做出承诺,而在履行承诺的过程中,真爱便可能产生。
坠入情网本身并不是爱,但它确实爱的神秘架构中重要的一环。
5、依赖性
对爱还有一个常见的误解,就是将依赖当成了爱。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只是选择了生活在一起罢了。
要学会区分病态的依赖和对依赖的正常渴望,心理健康的人承认依赖的合理性,但不会让它控制自己的生活;
因为过分依赖引起的心理失调在心理学上叫做“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
- 他们不在乎依赖的对象是谁,只要有人依赖就能满足;
- 他们只在乎别人能为他们做什么,却从不考虑自己能为对方付出多少;
- 想让别人真正爱你,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
- 他们不肯降低对他人的依赖,也不肯给予对方更多的自由
- 在健全的感情中,可以适当的互换彼此的角色,可以增添乐趣,也能减少对对方的依赖
导致消极性依赖的根源是缺乏真正的爱:童年时期是否得到足够多的关心和爱是关键
真正的爱与自我约束相辅相成
6、精神贯注
不是所有的“精神贯注”都是爱,那些与心智成熟无关,不能给心灵带来任何滋养的“精神贯注”,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
爱的对象不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无生命的事物或者活动;但爱的唯一目标任然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和人性的进步;培养某种爱好,是自我滋养的有效手段,但爱好本身并不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终极目标
爱的真正对象应该是人,只有人类的心灵才有成长与进步的能力。例如人对宠物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我们看中的是宠物对我们的依赖性。
真正的爱不是淡出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7、自我牺牲
过分的爱不如不爱,该拒绝时却一味的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越俎代庖的去照顾原本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使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这是对爱的滥用;爱不是无原则的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和严厉的批评。
受虐狂会从虐待中享受到某种快感,当被虐待者转变成虐待者(家暴的丈夫向妻子请求原谅复合),就享受到了虐待的快感,会从他人的愧疚和歉意中享受报复的快感。他们不愿受到善待,那样就失去了报复的前提
受虐狂吧受虐视为真爱,把自我牺牲当成是真爱,而他们潜意识藏着更多的恨
很多时候,我们自称为别人着想,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责任,满足自己的愿望;但其实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自己需要去爱别人;
真正的爱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所以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最求的是自我完善。真爱的目的永远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爱”都不是真爱。
8、爱,不是感觉
真正的爱,其价值在于始终如一的行动,这远远大于转瞬即逝的感觉或者生命力极短的精神贯注。这真正的爱出自自我意愿,只能依靠实际行动来证明。爱与非爱的区别,正如善与恶的区别一样,有着客观的标准。爱是行动,不是空想
9、关注的艺术
拓展自我界限和实现自我完善,是爱的目的。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体现关注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倾听。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这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
10、失落的风险
爱,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扩展,也就是让自我扩展到陌生领域在塑造出一个不同的、崭新的自己,这一过程是自我完善的过程。
然而不熟悉的环境会让我们产生恐惧,此时我们就需要爱的勇气;勇气并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的时候,能够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来和未知。
我们应该清醒而客观的面对死亡,万物永远都处于变化之中,死亡是一种正常现象。
11、独立的风险
心智的成熟,除了爱和自我完善,除了突破自我极限,还需要自尊自爱。
完整的自我和心灵的独立是爱和心智成熟的前提。
12、投入的风险
充分投入,是真正爱的基石。
充分投入,并作出承诺可以给对方带来安全感。
投入往往也伴随着意想不到的挑战,打破常规,做出改变,同时承担改变带来的风险。
父母这个角色是我们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的一次机遇,只有进行自我调整,适应子女的变化,才能很好的抓住这次机会。
13、冲突的风险
爱的最大风险之一,是发生冲突时的指责和假谦虚,即我们常常以爱的名义去指责所爱的人。
14、爱与自律
自律的原动力来自于爱,而爱的本质是一种意愿。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具体方法,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便会以此促进双方心智的成熟。
人不应该被感情所奴役,也不能把感情压抑的荡然无存。感情是人生活力的来源,它让我们体验到了人生的乐趣,满足自我的需求。
恰当处理好自己的感情,需要丰富而复杂的平衡技巧,需要自我剖析和自我调整。
在有限的生命里,有限的爱只能给予少数特定的对象。
15、爱与独立
帮助他人的心灵获得成长,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父母和子女之间经常会出现父母把子女当成是自我的延伸,不去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这是一种自恋情结,会导致孩子不健康成长。
你可以给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应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像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在过去停留——纪伯伦
如果不能接受所爱之人的独立性,就会给亲情和爱情带来伤。
如何在情感关系中保持双方的独立性?
婚姻和家庭就像是登山运动员的大本营,而人生的道路就好比是一场登山的运动。只有将大本营经营更好,才能够登得更高。
婚姻是分工与合作并存的制度,夫妻双方需要奉献和关心,为彼此的成长付出努力。
在追求成长的过程中,孤独和寂寞常常是不可避免的。
相爱的人一定要把心扉向对方敞开,但并不是交给对方来保管。
16、爱与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不是倚靠单纯的激励,而是倚靠医生与患者对治疗过程的共同投入。
治疗过程中,医生对患者的照顾容易让患者对医生产生爱意,但称职的医生是类似于父母的角色,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利用孩子满足自己的欲望。
所有建立在真爱之上的情感关系,其实都是互相勉励,共同促进的心理治疗关系。
17、爱的神秘性
三、成长与信仰
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就属于信仰的范畴
1、信仰与世界观
随着自律的不断加强,爱和人生经验一并增长,我们会越来越了解周围的世界以及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不过,由于天赋以及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人生体验的广度和深度常常有着天壤之别。
一个人的信仰世界观,只有一小部分属于意识层面。
形成信仰的基本因素来自我们成长的家庭环境,父母是我们信仰的培植者,他们的影响,不仅在于话语更在于他们处事的方式。如果说世界是个大宇宙,那么家庭就是小宇宙,家庭中的见闻和感受决定了我们对世界本质的看法。父母的言行举止,为我们创造了独有的外在世界,在此基础上,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我们的信仰和世界观常常取决于童年经历的影响,这就构成信仰与现实的对立,也就是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对立。
要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信仰与世界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增进对世界的认识。
人们的感受和观点起源于过去的经历,却很少能意识到经验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他们对自己的世界观并没有完全而深入的认识。
2、科学与信仰
心智的成熟,其实就是从小宇宙进入到大宇宙的历程,只有学习和进步,才能摆脱昔日经验的限制。
科学的信仰,帮助我们从实际出发采用现实的经验和历史的教训去认识世界更新,人生观与世界观。
科学是一种以怀疑为基础的信仰。
3、凯西的案例
宗教和成长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宗教本身就是一种禁锢心灵的非理性观念。
4、玛西亚的案例
由于家庭环境中爱的缺失,玛西亚成了心理上的孤儿。他从无神论者到相信上帝的存在。宗教的存在使他走出心理上的阴影。
5、特德的案例
由童年阴影导致的不敢表达出自己的喜爱,对事物丧失了所有的激情,最终成为一个孤僻的人,通过作者的治疗,重新信仰上帝,重拾生活的信心。
6、婴儿与洗澡水
信仰上帝是否是一种心理病态?答案亦是亦非。
无数宗教信仰,都是以毁灭性的教条主义为特征,那么问题是出现在我们过于信仰上帝,还是我们天生就容易流于教条主义呢?我们该摒弃的是信仰本身,还是教条主义呢?
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科学家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意识到,像其他宗教一样,科学也可能流于教条主义。
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科学本身很容易成为一种文化无效,我们也应该保持怀疑态度。
我们的心智可以很成熟,成熟到足以摆脱对上帝的信仰。与此同时,我们也可能成熟到去信仰上帝,即接受宗教信仰。充满怀疑色彩的无神论或不可知论,未必属于更高级的世界观,我们甚至可以相信尽管世上有各种谬误的神灵观念,但必然存在一个真正的”神灵“。
宗教分为很多种,信仰的层次也分为很多种。
四、恩典
我们之所以能具备爱的能力和成长的意愿,不仅取决于童年时,父母爱的滋养,也取决于我们一生中对恩典的接纳。
1、健康的奇迹
许多患者在经受一连串的重大打击之后,病情并没有变得像想象中那么严重,精神也没有全面崩溃。
人与人之间承受创伤的能力差别巨大;
生理上的疾病未必一定和心理疾病有关,但事实上二者之间的联系却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往往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生病,却很少了解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保持健康。
在我们的一生当中,险些发生意外的事故的次数是实际发生的好几倍。
或许我们的本人不只为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也为了保护别人的生命。
当发生一些类似奇迹的,我们无法解释的偶然事件是同步性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现象。
2、潜意识的奇迹
潜意识会通过梦,用最清晰的语言讲述做梦者最真实的情况。
除了做梦,潜意识还有一种表现形式“杂念”,而对进入意识层面的潜意识信息,通常是不受欢迎的,意识会对他产生排斥。
人类有潜在的欲望和愤怒是自然而然的事,本身并不构成问题,只有当意识不愿面对这种情形不愿承受处理消极情感造成的痛苦,宁可对其视而不见,甚至加以摒弃和排斥时才导致了心理疾病的产生。
人们不经意间说出的某些奇怪的话做出易于平常的举动原因各种各样,但往往是受到压抑的东西的一种自然流露,其中包括消极的东西,也包括积极的东西,他们是客观而真实的进馆,我们可能不想公之于众。
为了在复杂的社会上获得生存,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人人都带上了面具。
如果我们把自己理解为意识中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那就必须要承认在我们精神世界中存在着某种比我们自己更睿智的东西,这就是潜意识的智慧。
在人类的思维现象面前,我们人一如既往地感到无比敬畏,虽然我们的思维时常不承认奇迹的存在,但是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3、好运的奇迹
同步原理无法对其本身作出解释,只能告诉我们所谓奇迹,也许只是极其平凡的事件,只不过他们与特殊的实际巧妙配合,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
意外发现的有价值或令人喜爱的事物,是上天恩典的表现之一。这样的恩典是我们所有人都能触及的,只不过有的人能把握有的人,却让机会白白溜走。
4、恩典的定义
书中描绘的恩典其实就是一些神奇景象,他们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点,第一他们具有滋养生命促进心智成熟的作用;第二他们的具体作用机制,要么仍然没有被人们完全了解,要么完全不为人所知,总之,无法用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字和已知的自然法则来解释;第三,他们是人类世界中的普遍现象,在不同的人身上均会反复发生的事;第四,尽管他们可能或多或少受到意识的影响,但他们的根源位于意识和主观思维之外。
作者认为,这些现象是同一种外在力量的体现,这种力量发源于人类的意识之外,能够滋养人们的心灵,使之获得成长。
因为我们倾向于把事物认定为某种实体,所以才想弄清楚,他们究竟在哪儿就联想上帝和恩典这样的事我也不例外。
14世纪英国影视朱利安的话,更能反映恩典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就像身体包裹,在衣服里血肉包裹,在皮肤里骨骼包裹,在血肉里心脏包裹,在胸腔一样,我们的心灵和身体包裹,在上帝的慈善之中,一副血肉骨骼和心脏都会衰朽,而上帝的慈善却永远保持完整。”
5、进化的奇迹
随着年龄的增长,肉体的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但心灵的成长却能一直持续,直到死亡。
心灵的成长、成熟与生物进化相似,都需要与自然法则对抗,与循规蹈矩的自然背道而驰。
我们产生幻灭感,是因为我们的期望远远超出了实际。
我们之所以能够成长在于持续的努力,我们之所以能够付出努力,是因为懂得自尊自爱,对自己的爱,使我们愿意接受自律,对别人的爱,让我们帮助他们去自我完善,自我完善的爱是一种典型的进化行为,且具有生生不息的特征,在生物世界中存在着永久而普遍的进化力量,体现在人类身上就是具有人性的爱。
6、开始与结束
7、熵与原罪
懒惰是阻止心智成熟的最大障碍,而懒惰又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原罪;
懒惰的主要特征是恐惧感,并非所有恐惧都等于懒惰,但大部分恐惧与懒惰有关。
一个人的心智越是成熟久越能察觉到自身的懒惰越是自我反省,就越是能找到懒惰的痕迹。
8、邪恶的问题
邪恶是运用一切影响力,阻止他人心智成熟与自我完善的行为。一般意义的懒惰只是对自己和他人缺少爱,而邪恶则是爱为仇敌与真正的爱完全对立。
9、意识的进化
观察和认知这两个字眼几乎贯穿本书始终,要使心智获得成熟,必须认清自己的偏见和局限。自我了解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认清我们的责任和决策的能力,我们将精神世界的这一部分内容称为意识,所以心智成熟,也可以界定为意识的成长或是意识的进化。
心智成熟就是意识行潜意识靠拢的过过程,但不是让意识与潜意识完全融合,将潜意识比做上帝,那么作为有意识的自己,我们可以不断成长,成为具有上帝属性的一种崭新的生命形式。
10、力量的本质
世界上存在两种力量,政治力量和心灵力量;政治的力量,就是以公开或隐秘的方式去强迫别人遵循自己的意愿,这种力量既存在于权力之中也存在于金钱之中,然而他并不属于有权利或金钱的人。而心灵的力量则完全存在于人类心中他和强迫控制别人的力量没有关系,他是在意识基础上做出决定的力量——意识的力量。
孤独本身就是很沉重的负担。
11、俄瑞斯忒斯的传说
症状只是疾病的外在表现,是来自潜意识的重要提醒,患者需要勇于承担疾病的责任
12、对恩典的抗拒
患者最终还是需要自我治疗
决定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患者是否具有成长的意愿,是否愿意接受来自潜意识的恩典
13、迎接恩典降临
并不是我们主动寻求恩典,而是恩典降临到我们头上。
我们既需要去追寻,又不能可以追寻
恩典出现的形式:梦境,突然出现的灵感与预兆,同步性事件,意外将领的好运
每个人都想要获得爱,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让自己值得被爱。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把自己变成自律、心中充满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