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节选】我是怎样从“社恐患者”,到享受与人打交道的

type
Post
status
Published
summary
今天与另一个团队的同事的接触和沟通,我成功被对方激怒并且很上头,脏话到嘴边了生生被咽回去了,我知道这样很不好,但确实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午休结束之后我看到了这篇文章,当时的感觉真的是醍醐灌顶。倩倩真的对我帮助很多……
slug
reship-text-20230427
date
Apr 27, 2023
tags
成长
社交
心理学
category
好文转载
password
icon
URL
Property
Feb 28, 2024 12:39 PM
扫一扫关注她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
作者作者
作者

前言

本次转载只是原文的一部分节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原文链接阅读原文。

固有认知

2021年底,同期发生的还有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我开始跟着丁老师学习了。
在跟随丁老师学习的一年时间里,我的内在系统发生了很大改变,同时也学了许多好用的技术:如何提问,如何嘉许他人,如何深度聆听,如何对他人进行状态调控,如何向别人表达关心与爱。
我发现,以前认为的“情商高=会溜须拍马”,完全是一种认知偏差。以前我认为“讲话让别人听起来舒服”,本质上是“委屈自己,迎合他人”,其实不是这样的。
我之所以多年来会在跟人沟通的时候有恐惧,一方面,是我担心自己说了不恰当的话引起别人不舒服,这会让我内心很歉疚;因为我不想因为自己的语言让别人不舒服。另一方面,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感受放在别人后面,我不想别人舒服了我不舒服。于是在这种情境下,最省事的办法当然就是“不说话”。
实际上,“我自己舒服”和“别人舒服”,这两件事并不是对立的。
它的本质在于,当人的内在力量生起的时候,就不大会用言语伤害他人,也不会被他人伤害了。并且,为了让“别人更舒服”调整自己的语言模式,并不是委屈自己,而是为了提升自己。
这是我最近回头看过去一年才有这样的体悟,丁老师刚布置功课的时候,我就只是听话照做,并没有想那么多。我先解释完这两句话,后面再举例子。

心路历程

我对“别人的看法”的心路历程其实经历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别人说啥,我的心情会跟着别人的评价起落。别人夸我,我就开心;别人说我不好,我就难过,认为自己不好。这个阶段,我的自信其实不是“自”信,而是“他”信。我对自己的信心完全建立在他人对我的评价上。
第二阶段,别人说啥我都不在乎,跟我没关系。我不在乎别人怎样想、怎样说我,我也不会因为别人怎样评价我而改变我的行为,我只坚定地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流露出我自然就是那个样子。要是我说话不小心引起了别人的误会,我认为那是对方自己的问题。这个阶段,自信只与我对自己的认知有关。
第三阶段,我是自信的,我的自信不因别人对我的评价好坏而动摇;同时,我对自己的评价也不会因为某件事做的不好、某个想法不好而改变。我的念头不是我,我的行为不是我,我会犯错也会失败,但犯错和失败不影响我自信。这个阶段,我的自信源自于我相信自己是“吾性自足”的。但同时,这个阶段,我也会根据别人的评价来校准自己的言语和行为。

内在本质

接下来看刚刚的那两句话。先解释第一句:当人的内在力量生起的时候,就不大会用言语伤害他人,也不会被他人伤害了。
当一个人自信的时候,别人的评价不会伤害到他,这个容易理解。我以前不是顾虑“自己不小心讲错话伤害别人”吗,为啥自信了之后这个问题就也没有了呢?
因为,当一个人内在力量不足的时候,才会用争对错、愤怒、贬损对方、炫耀等方式来证明自己,才会讲的话伤害到别人。
举几个例子。比如说2017年,有人跟我争一件事的对错,我当时满心都是“你是错的,我是对的,我一定要说服你,以此来证明我是对的”。后来我自信了,别人认为对错跟我没啥关系,即使对方的讲话方式是质疑、不友善的,因为我不想“证明”,所以完全没有任何兴趣跟对方争论,自然也就吵不起来。比如说,5年前有人在我面前炫耀,因为触发了我的嫉妒之心,所以我才会阴阳怪气对方。现在我很少有嫉妒之心,对方的炫耀不会对我来说是个刺激,我会为他鼓掌说:哇,你真是太厉害了。
同理,因为自己内心是稳定的、中正的,不需要通过证明来赋予自己力量,自然就不会有意识地在别人面前炫耀,不需要通过愤怒与争执表达力量,更不用贬低对方“通过你不好,来证明我好”。自然也就不用担心,自己讲错话伤到别人了。
这也是为啥《讲一个本周发生的小故事~》这篇推文中会发生“供应商对于我没有骂他感到非常震惊”的事情。因为我不需要通过愤怒来表达力量。
当然有的人心平气和讲话他不听,那种情况下,我会“表演出很愤怒的样子”来让对方感受到力量,促成这件事解决,其实内心并没有真的愤怒,只是解决事情的一种策略。这是另一回事。
再来看第二句:我们为了让“别人更舒服”调整自己的语言模式,本质上并不是委屈自己,而是为了提升自己。
这句话我放在半年前还不理解,这是我最新的体悟。因为半年前我还在第二阶段“别人说啥跟我没关系”,现在走到了第三个阶段。
现在我会根据别人的评价来校准自己语言与行为,但并不会把“别人”凌驾于我自己的感受之上。简言之,比如有人讲话冒犯了我、让我不舒服了,我会直接告诉他“你刚刚讲的话冒犯到我了”。同时,我也并不会因为“关注他人的感受”而让自己委屈,或者降低自己的自信。
我来试着表达一下这种感觉,看看能不能讲清楚。《解惑》这本书里面讲到人有四种认知领域:我怎样看自己,我怎样看别人,别人怎样看我,别人怎样看别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看待这个世界的,每个人的眼镜各不相同。我们经常会在生活中观察到这样的事实:我们对自己的评价,跟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并不相同;对于同一个事实,不同的人看到的角度、观点也并不相同。
因此,“我怎样看自己”和“别人怎样看我”之间会有偏差。所以对我现在的我来说,了解“别人怎样看我”,并且以此校准自己的言行,并不是基于“委屈自己、讨好对方”而这样做的。而是,我认为,减少这种偏差是拓展自己对世界认知的方式。
之前提及过多次,我未来想要做的事情是像丁老师一样,传播这些善知识、帮助他人将智慧用在生活中。除了各种助人的技术,我还需要知道,世界上不同类型的人都是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的,都有哪些不同的角度,什么样的经历会造就一个人怎样的思想。这些会帮助我未来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好地做公众传播。
我想要摆渡一个人,我得先要靠近他、了解他的世界,知道他是怎样想的,再用他的语言跟这个人沟通。
这其实是我现在社交的一个普遍心态:想看看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都是怎样想的、怎样生活的。以此来丰富自己的资源与案例库。

后记

丁老师时常跟我们说,“要练习无条件的爱。对别人好的时候,不要想着回报;当自己接受别人好的时候,不能当作理所当然。
我一直谨记。
在亮心私塾学习的时候,丁老师布置给我们的第一个功课叫“欣赏式嘉许”,是一种夸人的技术。最初的时候,我很难夸出口。因为我的潜意识里认为“说别人好,等于在讲自己不好”。后来当做功课来做,夸一段时间就夸习惯了。再后来,真的开始越来越多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情不自禁就夸出口了,以至于有的时候嘉许了别人自己都没有发现。
还有从21年12月一直做到现在的“送礼物功课”。我在送出去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是真的没有想要回报的。有时候别人不好意思收,我会跟对方讲“没事,不用挂碍,就当帮助我完成了一个老师布置的功课。”我会细细地观察每个人的需要,并且记录大家收到礼物的反应,细致到点点滴滴。慢慢地,观察人的能力、对人用心的能力都越来越强。
并不是我有求于人而夸奖他,也不是我想要得到回报而送礼物,而是我是丰盛的,我的丰盛溢出到了别人那里,变成了嘉许和礼物。如果对方感受到了我的用心,同样回以我用心,对我来说就是惊喜;如果对方没有,只是默不作声地接受了,没关系,我也只是当成功课而已。至于要不要跟这个人继续深交,是另一个维度的事情。但是对方怎样回应本身并不会让我挂碍。
这个社交中获得的滋养,更多地来自于我自己“给出去”的过程。就是默默会在心里记着,哎呀,今天我又给人信心了,功德+1;今天我夸了一个人他好开心,我又给人欢喜了,功德+1。如果对方也有反馈的话,那我的开心就翻倍了。
现在“跟人打交道”这件事,一方面我可以丰富自己的案例库,又能积功德;另一方面,我用丁老师教的种种技术,又能做到亲和,让别人觉得是“许久未见的老友”。这个过程,我自己是充满力量的,也会给别人力量,对我来说很滋养。
我比较擅长的是1对4人以内,小范围深聊,快速建立深度链接。聊完一场别人会觉得“你懂我”这种。但是我不太会应付那种短时、浅层多人社交。类似于大桌打圈喝酒、快速建立浅度链接的,那种我不会。如果评论区有小伙伴擅长这一类的社交,在评论区不要吝啬你的分享呀~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me.